4月18日,暮色中的曼德勒福建同乡会灯火通明,会场内此起彼伏的掌声经久不息。“过去的两周时间里,你们在余震未息的曼德勒废墟中点亮生命的希望,用仁心仁术诠释了医者无疆的大爱。请允许我代表缅甸中华总商会、曼德勒福建同乡会和全体受灾同胞,向你们致以最深的谢意与最崇高的敬意!”曼德勒福建同乡会林文章会长如是说。这是中国志愿医生救援队欢送会上的动人一幕。这支在缅甸地震灾区奋战近两周的医疗团队即将告别这片土地,而缅甸人民用无尽的感激,共同歌颂着这段跨越国界的医者仁心。

这场温暖人心的跨国义诊行动,始于一场争分夺秒的千里驰援。3月28日,当7.9级强震突袭缅甸曼德勒的消息传来,”中国志愿医生救援队”第一时间做好准备,整装待发,在灾后医疗救援最关键的时期,穿越重重险阻抵达灾区一线。

国际医疗救援从来都充满艰辛与挑战,然而这支队伍中的每一位白衣天使都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他们用专业与坚守,完美诠释了中国志愿医生”无畏艰险、无私奉献、严守纪律、勇担使命、有求必应”的崇高精神。在缅甸中华总商会和曼德勒福建同乡会的通力配合下,这支医疗队在满目疮痍的灾区迅速建立起一座”守护生命的驿站”。

本次奔赴缅甸的医疗团队实力雄厚,均来自北京及全国各地三级甲等医院,包括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他们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义诊涵盖的专业领域广泛,包括内科(心血管、呼吸、消化、神经)、骨科、妇产科、外科(心血管、胸外、消化、神经)以及麻醉疼痛等。这意味着无论是常见的内科疾病,还是较为专业的骨科、妇产科、外科问题,亦或是麻醉疼痛方面的困扰,患者都能在此次义诊中得到专业的诊疗。

四月的曼德勒热浪滚滚,40度高温下的蓝色帐篷像个蒸笼。中国医生的白大褂早已被汗水浸透,却依然耐心地为每一名患者进行着检查,生命接力的故事正在每个角落上演。在医疗咨询区,医生微微前倾身子,将听诊器轻轻贴上患者的胸膛,他们将晦涩的医学术语转化为最朴实最温暖的叮咛;创伤处置区里,器械的叮当声里夹杂着医生安抚的话语,手上的动作却快而精准,三下两除二就处理好伤口;妇产科帐篷内,超声探头的移动轨迹在屏幕上勾勒出新生命的轮廓,医生们用温柔的声音叮嘱着各种注意事项,如同讲述一个美好的未来故事;药品发放处,药剂师们将复杂的用药说明转化为简单的符号……这些身着白袍的医者们穿梭于各个诊疗区域,他们专业而细致的诊疗,温暖而坚定的眼神,在异国的土地上编织成一张无形的守护之网,为伤痛中的人们托起生命的希望。

从4月8日至18日,在过去的10天里,这支跨国医疗队创造了日均接诊超百人的纪录——他们跪地为骨折儿童固定夹板,蹲在轮椅旁为老人听诊,跪坐在地上为孕妇测量胎心,为老人、儿童、孕妇和患者们送去专业的治疗和心理的抚慰。中缅医生们相视而笑时眼角的纹路,翻译志愿者嘶哑却依然热情的声音,共同勾勒出”胞波”情谊最美的模样。

据了解,此次援缅“中国志愿医生救援队”(简称:“中国志愿医生”)是由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志愿医生工作委员会派出的应急救援医生,通过“义诊、扶贫、救灾、援外”四大行动模式,致力于缓解社会和地区间医疗资源短缺问题,推动人类健康共同体。

本次“中国志愿医生”援缅行动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华人社团的鼎力支持协作。据了解,缅甸中华总商会针对灾情组建专业化救灾指挥体系,确立了“核心决策+专项职能”的立体化救灾架构,并与曼德勒福建同乡会建立联动机制,在曼德勒福建同乡会设立前线救灾联络处。在以林文猛会长为首的缅甸中华总商会团队与曼德勒福建同乡会全体理监事的协助合作下,此次中国志愿医生救援队在曼德勒义诊行动高效率完成。

在义诊期间,中国驻缅甸大使馆马珈大使、中国驻曼德勒总领馆高萍总领事、缅甸中华总商会林文猛会长等领导们到曼德勒实地深入了解受灾情况,并到义诊处探望中国志愿医生救援队,领导们高度评价中国志愿医生救援队的奉献精神,中国志愿医生是中缅民心相通的践行者,彰显了中缅命运共同体精神。

暮色中的福庆宫前,最后一批就诊的民众仍不愿离去,他们双手合十,口中诉说着感谢的话语。晚风轻拂过飞檐,檐角铜铃叮当作响,仿佛在为这场的生命守护谱写的乐章。这场跨越国界的生命接力,就像古榕树下绵延的根须——中国志愿医生的仁术在缅甸的土地上扎下希望的根系,而当地民众的信任则如新生的枝芽,在春风中舒展生长。当白衣天使跨越山河而来,当异国他乡的伤痛得到抚慰,这就是”胞波”二字最生动的诠释。愿这份情谊,如古榕常青,似风铃长鸣,永远回荡在中缅两国人民心间。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